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袁承咏 文/图/视频
站在黄河岸边近百米之高的黄河楼上,随着滔滔的大河之水,向东眺望——古朴庄重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坐落在远处的岸边,墙面仿佛用褐色的巨型简牍拼接而成,散发着岁月的光辉;继续顺流向东,越过黄河上游第一座钢铁桥梁——中山桥,就来到了读者大道的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名鼎鼎的《读者》就是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黄河东望
从简牍到《读者》,沿着岁月长河一泻两千年,虽然是历经波涛汹涌,风沙弥漫,沧海桑田,但也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牍”与“读”都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充满质感的细节入手,在书写自己生活的时候,透露出整个时代的风貌。
展开剩余76%简牍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大量私人简帛书信。这些文献所呈现的迥然于传统史学家笔下的场景。在众多文献中,一封书信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这是西汉晚期驻守边塞的一位中下级军官“元”写给好友“子方”的一封书信——《元致子方书》。书信的语气很客气,估计是代笔的文人润色的结果。后面,要求朋友办的事情却显示出二人友谊不一般。他要求买一双里边软乎外边耐磨的牛皮鞋,大约是43码,鞋底要厚,而且不厌其烦地叮嘱。他自己都知道说的太多,希望子方理解——在这个鬼地方(估计是砂砾满地、道路凹凸不平)太需要一双好鞋,而且找一双好鞋也很难。(子方知元数烦扰,难为沓。)
后面,还要求子方替自己看望一下“次孺”,“次孺”不在,看看他妻子也行,看完之后还要有个回信。之后,还要求子方帮老吕刻一枚章(印曰:吕安之印)。信中说,虽然老吕认识你,但他不好意思求你(吕子都愿刻印,不敢报,不知元不肖,使元请子方,愿子方幸为刻御史七分印一),这个事儿你就帮兄弟办了吧!而且这事儿只有你能办,我都不敢找其他人办这个事(唯子方留意,得以子方成事,不敢复属它人)。最后,还要求帮隔壁二营的老郭买条皮鞭,记住要买那种一甩就响的!
元致子方书(部分)
因为整封书信是别人代写的,为了表示郑重,他亲自在信末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自书:所愿以市事幸留意留意,毋忽,异于它人。意思就是,要实心办事,特事特办,千万别疏忽大意!
好多专家解读这封信,说明当时边关条件艰苦,物资匮乏。“鞋、笔、鞭三物不属于朝廷供给范围,所以需自己置办。”(《木简无言 文字有意》朱建军)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了这位远离故土的游子重情重义、乐助好帮的温暖。这个“元”把身边的朋友、远方的亲人都实实在在牵挂在心间,能够帮上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那种情真意切的关怀即便远在西汉,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灼热。敦煌“及时雨”的形象从简帛之上跃然而起,扑面而来。
简牍
类似的细节在这个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甘肃简牍博物馆中随处可见。从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直到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简牍,就这样诉说着简牍时代丝路与边塞的日常生活,正史上一笔略过的普通人普通生活与劳作鲜活起来!
普通人的历史让宏大的叙事有了更具说服力的根基。无数微观的耕耘、坚守、创造、奉献乃至牺牲,才造就了一个民族的伟大!
简牍所反映的就是生活,是普通的人间烟火,若干年后,生活会积淀成为历史。而这种细节历史往往会被正史所忽略,数不清的名字随着黄沙淹没在历史深处。但是微历史所构建起的精神力量却磅礴如山,成为正史源泉,如滔滔黄河绵延不绝。黄河岸边的《读者》显然承续了这种力量。从创办至今,《读者》的镜头就对准了普通人的生活,称为大众心底共鸣的乐章。到目前为止,发行已经超过21亿册。21亿册,不正是21亿片简牍吗?如同大漠深处的简牍一样,用细腻的笔触雕刻着时代细节,讲述着普通人悲欢离合的故事。
随手翻开《读者》(2025.12),便看到一段段细腻的文字——《我在塔克拉玛干当医生》《睡过跑道的人》《记得报平安》《母亲在远方》等等。在一个个小故事里,我们看到街道、办公楼、剧院、都市的灯火、县城的水果摊……这里有欢笑与幸福、困顿与尴尬、思考与智慧、守望与坚持、拼搏与突围、温馨与恬淡……一个时代的旋律回荡在简牍的河流之中!
当“元”急切地书写简牍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会成为读者,从中窥探到他的生活和内心,与他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那么两千多年以后,当《读者》成为简牍的时候,子孙们会从两份简牍中发现发展的力量吗?
发布于:广东省博星优配-博星优配官网-重庆配资炒股-10倍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