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被杂乱、荒滩裸土,到如今拥有绿意盎然的红树和争奇斗艳的景观植被,南沙体育馆蕉门水道北岸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绝佳选择,这是南沙湿地生态修复的有效成果。近日“广州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广州唯一入选全国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广州新添国字号“生态名片”。
南沙,向海而生的天然门户,坐拥珠江入海口独特生态本底,近年来,红树林群落单一化、生态价值转化不足、生态资源“沉睡”等问题,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掣肘。
面对挑战,南沙区立足国家新区使命,以海岸带生态修复为支点,通过创新资金保障机制、探索价值转化路径等,实现向海而兴、城海共生,探索出一条独具南沙特色的海岸带生态修复创新路径,为滨海城市生态问题贡献了南沙经验。
机制破题: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夯实生态修复根基
紧扣政策与资金“两条腿走路”,南沙以机制破题、硬核交卷、探索国家级赋能的三重突破,托起城海共生新局面。
多方协同,打通多级资金保障。打造“区财政主导+中央省市三级协同”多层级资金保障,支撑海岸带生态修复的共治机制,进一步破解生态修复投入难题,让生态修复有了坚实的后盾。
探索模式,创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2024年,编制了《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竞争性评审,获批中央海洋生态修复支持资金4亿元,为生态修复注入国家级动能。
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科普行动项目,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共5万美元资金支持,社会资助资金40万美元。
“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科普行动”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
创新机制,强化红树林保护与蓝碳生态价值实现。设立红树林长,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与监测。开通水上巡林路线,结合人工巡护与无人机监测,及时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同时,为198.18公顷红树林提供951万元综合风险保障,推出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促进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多措并举:夯实绿色发展底色,构建海洋生态修复新格局
顶层设计,保护蓝绿空间。《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南沙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2.03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1.98平方千米,为南沙构建蓝绿交融的“四心两片、多廊成网”生态格局夯实空间基础。
红树林多元生境。
候鸟食堂及鹜、蟹、鱼类动物。
候鸟食堂及鹜、蟹、鱼类动物。
乡土重建,共建红树林生态。编制了《南沙区乡土红树品种更新替换外来树种实施方案》,针对红树林面临的“外来客”占比过高、群落单一、湿地退化等核心问题,提出试点开展外来红树林乡土化改造提升,丰富红树林群落。
高效落实,提前完成海洋生态修复任务。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提前交出了漂亮的生态答卷。截至2024年,充分利用省、市、区级财政资金完成红树林营造43.3公顷、红树林修复161.14公顷,提前1年圆满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价值突破:首创岸线指标交易,激活“两山”转化通道
创新突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南沙区成功交易全国首宗生态恢复岸线指标。2024年,在广东省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平台,南沙成功购买湛江市29.7米生态恢复岸线指标,总金额594万元,实现全国生态恢复岸线指标交易“零的突破”。
此举不仅是海洋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破冰实践,更成为广东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为探索建立“蓝绿银行”提供了制度样本,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省已印发《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办法(试行)》,在全省推进生态恢复岸线指标交易。
标杆塑造:登顶国际治理舞台,提供海洋生态修复“南沙样本”
立足湾区陆海枢纽,南沙从国际舞台到国家示范两端发力,为城海韧性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抢滩国际,入选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2025年3月,《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项目,这标志着南沙从区域海洋治理的实践者,正式跻身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的参与者,将河口型城市“城海共生”生态保护修复的南沙经验推上世界平台,贡献了中国智慧。
领衔国标,打造国家部委示范标杆。立足蕉门水道陆海交互特征,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体育馆南侧滨海湿地实施生态修复,创新破解了硬质堤岸、植被杂乱、生境脆弱等难题。通过顺应潮汐规律的堤岸设计和植被配置,科学构建多元立体生境,成功融合红树林生态功能提升与滨海景观带建设,探索出高度城市化地区“城海共生”新模式,实现了生态与城市功能双提升。2025年5月,该项目获自然资源部认定为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海岸带治理的示范标杆。
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
在粤港澳大湾区海风起处,南沙执笔挥毫,以红树林重生、岸线活化为墨,在城海交汇处写就蓝绿共生的生态长卷。这部由“蓝绿行动”擘画的海洋生态治理教科书,已逐步将新型城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融合共生之道淬炼为珠江入海口样板,为大湾区乃至中国海岸带城市交出贡献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发展新路线。
珠江潮涌,改革未竟。南沙区将在自然资源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支持指导下,紧抓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契机,持续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动国土空间治理、耕地保护、高效土地利用、惠企利民审批制度改革、生态修复等举措落地见效,构建与南沙高水平开发开放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为高质量落实《南沙方案》提供精准、充足、高效的规划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编者按:
土地是发展的基础。
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功能平台定位,要求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同时承载着国家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三大核心定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地位重要、作用独特,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既是发展所需,也是使命所在。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专门出台意见支持南沙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推出一系列涵盖规划编制实施、耕地保护、土地利用、用地审批、生态保护修复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与南沙开发开放相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走深走实。
2025年是《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中考之年,也是南沙建区二十周年、南沙自贸区挂牌十周年。在《南沙方案》实施三周年之际,将推出系列文章,展现南沙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亮点成效,提交一份阶段性答卷。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 南规资宣
博星优配-博星优配官网-重庆配资炒股-10倍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